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松原KTV招聘网 > 松原热点资讯 > 松原励志/美文 >  所谓“情”即道德感情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

所谓“情”即道德感情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

2022-08-17 06:17:04 发布 浏览 759 次

所谓“情”,即道德感情。孔子说:只有有仁德的人,才知道爱什么人,恨什么人。可见仁德包含“爱”和“恨”这两种情感。“仁者不忧”,这“不忧”就是一种情感。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,是说道德教育首先要激发人们的道德感情,从学“诗”开始,进而再学“礼”,以约束其言行;然后再学“乐”,以形成其性格。他还说“好德”与“忧道”是一种积极情感,“好色”与“忧贫”是一种消极情感,道德教育可以促进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方面转化。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,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爱它的人,喜爱他的人又赶不上以它为乐的人。“知之”是低层次的情感,“乐之”是高层次的情感,道德教育可以促进低层次情感向高层次情感方面转化。

所谓“意”,即道德意志与道德信念。孔子说的“志于仁”、“志于道”、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,都是强调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,认为一国的军队,可以使它丧失主帅,而一个普通百姓,却不可能强迫他放弃志向。他说一个立志实行仁德的人,是不会去做坏事的。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德,仁德就可以达到,表现了实行仁德的信心和决心。他还说道德观念虽认识了,如不能守住与保持,即使认识了也会丧失。道德如果停留在认识上而不转化为信念,道德就失去规范行为的作用。道德规范必须由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,才能对道德行为发生指导和约束作用,这反映孔子已经意识到道德教育的这一普遍规律。

所谓“行”,即道德实践。孔子说:说得多,做得少,君子以为耻。他还重视“听其言而观其行”,对于别人,听到他的话,要考察他的行为。他认为知与行应是一致的,否则根本谈不上道德,言行不一是不道德的表现。他强调志士仁人必须随时随地“克己复礼”,视、听、言、行都要克制自己,符合道德规范。

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,使之最终成为有益于社会的“圣人”、“君子”。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中,孔子创立了一套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,诸如德育要通过智育进行、学思行结合、立志与力行、自省与自克、改过与迁善、乐道与安仁等,这些原则方法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,并通过主动长期不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,最后达到完善自己的人格,成为有益于社会的“圣人”、“君子”。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信念的建立,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,这是一条普遍规律,孔子称得上是最早注意到按照这条规律进行道德教育的教育家。

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追求道德信念,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,孔子反复教育学生要立志,“忧道不忧贫”,要做“君子儒”,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以实现“仁”的理想为己任,并从中获取做人的乐趣。即既要完善自己的人格,同时又要造福于人民和国家;在实践这种道德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,完善自己,并体会到人的价值与人生乐趣。在教育活动中,他常常用这种人生哲学陶冶学生的情趣。有一天,他对学生颜渊、子路说:“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?”子路说:“我愿拿出车马、衣服、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,用坏了也不抱怨。”颜渊说:“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,不表白自己的功劳。”子路说:“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。”孔子说:“我的志向是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即让老者安度晚年,朋友得到信任,年轻人受到关怀。孔子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,示意学生朝着“仁”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,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定志向的一种方式。

又有一天,孔子和子路、曾晰、冉有、公西华等学生坐在一起,听曾晰弹琴,师生们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之中,这时候孔子说:“假如现在有人了解你们,想起用你们,那你们该如何办呢?”子路不加思索地说:“如果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,内有饥荒,外有敌兵,内忧外患,让我去治理,只要有三年时间,我保证可以治理好,使人人有勇气,个个都懂大道理。”孔子听后微微一笑,似乎觉得子路说话不大谨慎,接着就问冉有:”你呢?”冉有说:“如果有一个小国,让我去治理,也只需用三年时间,我可以保证人人富足。至于说到修明礼乐,那还不行,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。”孔子又对公西华说:“你怎么样?”公西华说:“不是说我已经很有本事了,只是说我愿意作祭祀与外交工作,我甘愿做一个小司仪者。”孔子最后问曾晰,曾晰弹琴正近尾声,铿的一声把琴放下,站了起来答道:“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。”孔子说:“那有什么关系呢?正是要你们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啊!”曾晰便说:“暮春三月,我们身着春装偕五六位朋友与六七个小孩,在沂水旁边洗洗澡,在舞雩台上吹吹风,一路歌唱,一路漫步。”孔子听后深深地发出了感叹:“我赞成曾晰的志向!”曾晰表面上虽不是讲治国的大道理,实质上却是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描述了天下治平后的另一人生意趣。他们的崇高理想、政治抱负和人生意趣,以及治国平天下的道理,有哲理,亦有诗情画意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由此可见,孔子进行理想道德教育是多么生动、多么富于艺术性!

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

孔子在教育上有许多贡献,其中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与实践,至今对我们还有所借鉴。

在孔子之前,人们所掌握运用的教学方法,是强灌硬填的注入式,不管学生的情况如何,不择手段,甚至采取野蛮的体罚,强迫学生进行学习。从孔子起,这种情况才开始转变,这就是他所倡导的与注入式对立的启发式教学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